健康总论

从愿望到行动的健康生活系统

我在陪伴90岁高龄老父亲住院看病时,他性格中暴露出来的自我,就给身边的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越是爱他的人,越是在他身边的人,就受到越深的折磨,遭遇最深的痛苦,更糟糕的是,他的认知中,未到场的儿子是他最亲的。
这不是孤例,无论是我在值夜时听到隔壁病房发出的吵闹声和博弈声,还是无数读者在我写病床文字时的留言,还是你们看到的大量文章和小视频,都在讲这些事情。
——王海滨

看到这段文字,我深有共鸣,也想起了这几年陪着八十多岁的父亲看病时的种种片段。为了不重蹈覆辙,不像父亲那样陷入认知退化的困境,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保持身心的活力,不给子女添负担,同时能够持续体验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说到底,这就是“我想要一个健康的晚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觉醒。对我而言,这是退休生活的核心课题,属于应该做的事。

我不是医生,也没有营养学背景。但我明白,仅仅“希望健康”是不够的。我必须将健康视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系统工程,像学习任何重要技能一样,长期投入、持续打磨。

视频看点速览:+

本视频总结了 Scott Young 的《超速学习》一书,包括超速学习的九项原则:
元学习:在开始学习之前,先规划好你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原因、内容和方法。
专注:提供克服拖延症和避免分心的方法,以及关于精神唤醒的有趣观点。
直接性:根据你计划使用该技能的背景来调整你的学习项目。
刻意练习:将大的主题分解成组成部分,然后确定你最不擅长的部分并进行深入研究,以显著提高你的整体表现。
检索:不断测试你的能力,让你的大脑正确处理信息。
反馈:测试自己后,尽快收到答案的反馈。
保持:深入探讨我们忘记的不同方式和原因,并提供关于如何记住你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习的东西的技巧。
直觉:处理直觉和模式识别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般的记忆。
实验:随着你对某个主题的技能不断发展,可供你使用的教育资源往往会减少,因此你需要更有创意。

Scott Young 曾以一年时间自学完成 MIT 四年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并通过考试。他的书《超速学习》(Ultralearning)提出了九项高效学习原则。我将其简化为更通俗易懂的六步,应用到我的“健康学习”之路上:

第一步:绘制“健康”路线图, 即回答三个问题:

Why(动机):不退化,不拖累,有尊严地老去。

What(学什么):

视频看点速览:+

在本视频中,斯坦福胡伯曼教授认为,我们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受到前几个小时和几天内的行为的强烈影响, 他提出了关于健康的五个核心支柱,同时强调需要每天关注才能获得最佳的幸福感和表现。这五个支柱以此为:
睡眠: 优质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营养: 注重食用最少加工的食物,包括常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运动: 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
光照: 白天优先考虑阳光照射,晚上尽量减少人造光。
人际关系: 培养社交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胡伯曼教授强调了将这五个支柱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增强注意力和整体幸福感的重要性。 他还承认将这些做法融入日常生活可能具有挑战性,但强调了它们对于个人和人际交往效率的重要性。

斯坦福大学教授、热门播客《休伯曼实验室》的主持人 Andrew Huberman 在《每周工作4小时》的作者的节目中总结出健康的五大支柱。我将其简化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提炼为四个维度:运动、饮食、睡眠、心理。

How(怎么学):
运用简单法则、80/20 原则、和系统思维,把知识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习惯。

核心思想:不追求完美,从当下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朝着“健康老去”的愿景稳步前行。

第二步:边做边学
就像学外语最有效的方法是沉浸式训练,健康也需要在“做中学”。

运动:不一定非去健身房,从每天快走20分钟、站立办公开始。

饮食:无需记住所有营养知识,只需减少糖分、选择全食物、慢慢咀嚼。

睡眠:不必深入研究REM波,先做到规律作息、远离蓝光。

心理:无需追求顿悟,每天静坐5分钟、记录情绪、觉察内心就够了。

核心:行动本身就是学习,生活就是实验场。

第三步:识别并突破“弱点”
比如:吃垃圾食品、不愿运动、刷手机到深夜、情绪焦虑或睡眠困难……

核心:不回避、不掩饰,把这些弱点当作“待修炼的技能”,逐一拆解,逐步修正。

第四步:专注,是最强大的力量
健康的行为往往容易被琐碎的事情打断——本想做顿健康餐,却刷了半小时短视频;打算去散步,却被几封邮件耽搁。

给健康留出“专属时段”,屏蔽干扰,是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保障。比如早上预留30分钟“身体启动”时间;睡前不碰手机,留10分钟安静冥想。

核心:专注的时间,不必长,但必须纯净。

第五步:主动获取反馈,持续调整
健康不能只靠“感觉”,还要靠反馈机制:

结果型反馈:体重、睡眠、运动记录。

信息型反馈:身体信号,例如便秘、疲倦、情绪波动。

修正型反馈:朋友的建议、教练或专业人士的指导。

核心:及时反馈 + 适时调整 = 系统真正有效运转。

第六步:巩固记忆,建立长期机制
“自由回想”和“概念图”不仅适用于学术,也适用于健康行为:

每周复盘:饮食是否平衡?睡眠是否达标?运动是否坚持?

建立因果图谱:如“晚上不喝咖啡 → 睡得更香 → 第二天精神更好 → 减少焦虑情绪”。

核心:让身体和大脑都记住这些“正向反馈链”,直到健康成为一种习惯,变成本能。

最后的总结:三大原则的支撑
简单原则:每项健康维度,只做“一件小事”。比如:出门走一走、早点睡觉、吃真实的食物、静坐一分钟。

80/20原则:聚焦最重要的四个习惯:早睡、常动、全食、冥想。这四项做好,已覆盖健康的80%。

系统原则:通过时间块管理、习惯追踪表、早晚仪式,把健康融入每天的生活节奏中,让系统替代意志力。

健康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条通往美好晚年的路径;
不需要等退休后再开始练习健康,只需要今天比昨天多走一点、多睡一点、多呼吸几次、少焦虑一点。

人生真正的自由,源于身体与精神的健康。
而这份自由,是靠每天扎实努力、用心生活,一点一滴换来的。

相关文章:

退休生活三重奏

简单性原则

二八原则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